寫在閱讀之前,本篇為老王賣瓜自誇文(版主定時會發病請見諒),怕無聊者/不耻者請勿點入。


(照片:寶寶與把拔in海邊)

這張照片,是去年冬天(寶寶七個月大時)帶寶寶去台南海邊溜達看落日的照片。
嗯...照片跟本文標題副食品機絲頭沒關係,純粹是阿慈在找照片時,看這張太可愛,所以貼上來自爽用。

那天Bianca媽咪在回應裡問我有關副食品的機絲頭。
阿慈熊熊瓜老師上身,打了個落落長的論文(題目:寶寶副食品機絲頭之採購與應用)。
當然各位看倌也知道,阿慈當時正處於[看電腦臉色工作]非常時期。
當重打兩次嘔心瀝血的廢話都當機消失後,阿慈跟Bianca媽咪說,晚一點再寫給你。
然後打開word來打字。
就這樣打著打著,半個月過去了,期間凡間事情紛紛擾擾太多,讓阿慈無法完成這篇論文。

終於今天決定在寶寶小睡時間把這篇文章給收尾,不然怕是Bianca媽咪的寶寶都上幼稚園,這篇文章都生不出來。

不過Bianca媽咪還加了一句:「那些“雞絲”是好用又實用的呢?不想無謂的購買...」

唉!唉唉!唉唉唉!三聲無奈啊!
育兒之路過於漫長,以「大敗寶寶用品」方式充實、撫慰心靈的阿慈,實在很難滿足這個附加要求。
因為以此標準刪除用品,恐怕到最後發現啥都不用買(這篇文章不就白寫了)。

是啊!育兒之路除了尿布和寶寶衣服外,啥東西都可以不用買啊!(←不可讓爸爸們知道的[育兒之真相])
育兒用品之購買,僅是滿足媽媽內心敗家的快感,消除育兒之路太疲勞用。
這些哩哩扣扣的東西,都是廠商的陰謀啊(或者說是好心廠商給想敗家的媽咪一個瞎拼的理由)!

好啦!讓我們走入「粉紅色粉藍色....敗寶寶東西好可愛好開心喔」的媽媽快樂購物世界。

寶寶副食品機絲頭。
1.基本配備: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必買品1-餐椅
如果負擔得起,阿慈認為一個餐椅是需要的。
餐椅的用意是讓寶寶養成固定吃飯用餐習慣,重點在於把用餐位置與方式固定下來。
讓寶寶學到「吃飯就要乖乖坐好,等吃完飯後才能自由放風去」
寶寶的行為在最開始就直接養成是最好的方式,比事後糾正來得輕鬆愉快。

習慣養成後,寶寶外出用餐會乖乖坐在餐廳提供的餐椅上。
而且你會發現習慣是對現在小寶寶是多麼強烈的事,之後外出就算沒有餐椅時,寶寶也會坐在定位吃飯。

如此一來,你就不用使用過去老阿嬤傳下來的「凌波追追追吃飯]的餵食輕功。
(註:阿慈一直想要寫篇[寶寶用餐外出篇],讓各位爸媽也能跟阿慈一樣,享受帶寶寶出門「爸媽自己」快樂吃美食的經驗。不過依照阿慈懶惰程度,不知哪天能夠寫出來。)

買寶寶專用餐椅,是因為寶寶六個月開始吃副食品,還不會坐,寶寶餐椅有多段式調整可讓寶寶斜靠坐著。
而餐椅上的安全帶除了固定寶寶不會左晃右晃的跌落,也能讓寶寶自然而然吃飯不會亂動,不會一直要爬下椅子。(又註:自由派媽媽不用擔心讓寶寶坐餐椅,或繫安全帶會限制寶寶的發展,一天只有坐三次,每次也才十幾分鐘,並不會這樣就影響寶寶自由奔放地發展的。)

餐椅襯墊部分請選擇塑膠布材質,千萬不要跟自己想不開買布材質的餐椅,當剛接觸副食品的寶寶不習慣吞嚥時,很容易有吐吐土石流,那是突如其來無法抵擋的,上一秒你還看見寶寶作勢要嘔,下一秒如山洪般的土石流就急湧而出,塑膠襯墊抹布一抹就OK,如果買布的襯墊,就只能邊洗邊怨自己「當初自己好天真好傻」。

以前有媽媽問過瓜老師有關Combi的餐搖椅。瓜老師以前(還沒生小孩前)也好想買一把,因為設計得實在太夢幻太讚了啊,不過貴到不像樣,建議買普通餐椅即可。把錢省下來吧!(Combi廠商不要追殺我啊)

又,瓜老師買的餐椅,餐盤拿起來就變成附有小桌子的桌椅。阿慈如意算盤是這樣打的,以後寶寶長大後,媽媽在書房打電腦工作,寶寶在餐椅上搖著小腳畫圖(註:畫畫主題當然是[我愛媽媽]、[我美麗的媽媽]之類的)←好和樂的畫面啊!以後如果有成功,瓜老師會公告給大家的。

→→→[勤儉持家好媽媽的替代選擇:小椅子。]
如果沒有預算,有替代的小椅子也是可以。只是要注意寶寶是否能坐挺了,通常六個月寶寶應該還不能坐久,這是個問題。

(照片:起初沒有買餐椅,寶寶是坐朋友給的汽車座椅,上面鋪毛巾克難著用。那時候寶寶吃飯很愛裝可愛)


(照片:新貨到!因為餐椅很貴,所以研究很久才下手,拖到寶寶七個月才買)

因為藍印子訂要等,所以阿慈是在Y拍買的,要自己組裝,幸好阿慈是DIY狂熱者,組裝算簡單,不過說明書有點太簡略,阿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彌補了這部份的不足。

(照片:寶寶餐椅初體驗,那時還偶爾會發生土石流事件,所以阿慈一開始有加大毛巾,其實不用如此)

寶寶太矮加餐桌會太高(可能義大利寶寶都很高吧),所以後來阿慈都沒有加桌子。等到大食怪換二代碗,新碗沒有把手,才把桌子加上去。

(照片:寶寶後來就變成老鳥,在餐椅上非常自得其樂,尤其今天飯後突然有餅乾可以吃的話,更高興)


購買大餐椅還是小餐椅
其實媽媽界還很流行一款費雪的餐椅,就是可以綁在一般椅子上,號稱隨時都可帶著走非常方便!
這個瓜老師當時也躊躇好久,因為瓜老師也很欣賞費雪這個牌子,而且帶著走聽起來很方便。
後來發現其實不用考慮到外出需要。建議直接買大餐椅。

外出吃飯,寶寶小時候可以用娃娃車代替(有時時間沒算好,瓜老師也曾經在汽車座椅上餵寶寶)。
等寶寶能夠坐很挺很穩時,就直接坐餐廳的兒童餐椅。
(註:坐餐廳兒童餐椅規矩一開始就要定好,不可以站起來,一次二次不厭其煩地把寶寶按下來並稱讚他,久了,寶寶就會乖乖坐著,當然寶寶坐著得給他一點事情作。)

吃飯規矩熟悉後,遇到餐廳沒有餐椅,寶寶也會乖乖坐在定位吃飯。

另外買大餐椅的優點是,使用期比較長,而且可以調整成跟餐桌同高,讓寶寶跟大人們一起吃飯。

必買品2-圍兜兜
餵寶寶吃飯不買圍兜兜,那真是跟自己太太過不去了。
即便寶寶吃飯都乖乖的,瓜老師還是常常因為自己失手/沒算準時間/寶寶剛好轉頭,而讓食物泥滴下來。
一開始食物泥很稀的時候,更是非常容易滴落。
故新手慈一開始除了圍兜兜外,還會用毛巾鋪在寶寶腿上。當然熟練後/食物泥濃稠些就不用了。

圍兜兜越大越好,請至少買兩條,可以替換洗。

2.食物的處理:                     
食物的處理前,關於到底要做什麼副食品,這方面請先自行參考:
餵寶寶副食品的心得報告(8m17d)
老王賣瓜之新手媽媽備忘錄︰寶寶副食品初體驗入門建議
經驗分享︰我家寶寶愛吃的食物泥-入門版(9m25d)
經驗分享︰大食怪副食品進階版-食物泥派(12M09d)
補充副食品小記︰香蕉啊香蕉-神奇香蕉使用注意事項

等寶寶習慣吃食物泥後,之後要維持食物泥派還是稀飯派,端看媽媽個人喜好,兩種方式準備上都不花時間,而只要注意營養均衡和纖維攝取,兩種方式也都能讓寶寶健康長大的。

所以請不要再問瓜老師,吃食物泥寶寶會不會最後不會咀嚼?讓瓜老師最後一次在這裡講:不會不會不會!寶寶有牙齒就會咀嚼,這是生物的本能。
你看到孩子懶得咬東西、不肯咬較硬的東西,那只是孩子懶惰/謹慎個性造成的,瓜老師看過稀飯派的孩子拒絕咬較硬的東西,也聽說過食物泥派的孩子不喜歡咬食食物,這真的跟食物泥沒有關係。

給寶寶食物泥,只是希望讓寶寶在牙齒沒有長齊的階段,能夠吃到營養均衡的食物。
你可以自己試著只用門牙去咬食物,試著不用臼齒研磨食物,你會發現有些像是肉類或是纖維比較硬的蔬菜,寶寶是無法自己咬到糊狀吞嚥,如果要咬會咬得很累,讓寶寶對食物失去耐心與興趣。
(另一個因素是因為瓜老師已經抓到訣竅,五分鐘就可以作好食物泥上桌,實在懶得去試另一種作法)

然後如果你很不放心,食物泥飯後,我們還是可以依照孩子牙齒的咬合能力,依照階段給他軟質的食物或可以用口水融解的食物當點心,例如六個月大就可以給「牙餅」吃,這種麵粉製品的好處,就是咬一咬隨著口水一混合就爛掉了,適合還只能吞嚥流質食物的Baby,孩子不會梗到。等孩子更能吞嚥就能給烤土司棒,再推到香蕉片(9M-10M)、櫻桃(1Y)、芒果、葡萄(1Y2M)等這種軟質水果。慢慢去推寶寶牙齒練習咬東西的進度。

(1)食物處理機
如果你也是食物泥派,那一定要買一台食物調理機。

雖然叫食物調理機,但是長得跟果汁機很像,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差別。
特地為各位照出兩者的差異。

照片中右邊這台小家子氣果汁機,只能打打果汁(雖然當初買也號稱能打冰沙,但是差太遠啦)
可以看到底座比較大,是的,差別就是馬力馬力馬力啊!
(不是現金吸血卡的瑪莉,也不是超級瑪利,是馬力Power啊!)

馬力越強,才能輕輕鬆鬆打出食物泥。
也不可能會有殘渣的問題,有殘渣那就是馬力不夠,原則上食物調理機能把所有食材全部打成泥狀。
連五穀米、糙米都乖乖變成米泥(當然請記得加水)。

調理機的牌子瓜老師完全沒有研究,坊間實在有夠多,從幾千塊到兩三萬的都有。因為瓜老師用的都是免錢牌,所以不要再問瓜老師牌子了,因為瓜老師也只用過兩台,很心虛啊(瓜老師新手媽媽手冊第七條:育兒之路如此漫長,免錢為首選,為了存孩子的大學學費,能撿就撿吧!)

食物調理機馬力為首選
瓜老師一開始用的是公子小妹的-萊特專業冰沙調理機。
這款還蠻好用,馬力更是嚇嚇叫(950W),什麼東西丟進去,都能瞬間成泥,清潔溜溜。
(幸好容量不大,不然恐怕會被壞人們拿來當毀屍滅跡的工具了)
網路上查好像不到三千塊,真是便宜的好選擇。


瓜老師後來也有使用老媽給的Supermum,也就是網路上常有人推薦的。也只要三千多塊便宜又好用,但是馬力比較小,常常打完,蘋果都會還留有小碎粒,得先把蘋果切碎碎再放進去打(不過據說現在改款後,馬力加大,不知道是不是有比較猛。不過馬力加大,價格也變成五千多塊。下次回台南,瓜老師試用新款Supermum後,再上來報告心得)

當然一歲後的寶寶很愛吃這意外的驚喜(蘋果小碎粒),不過如果太多了,寶寶食物泥反而就吃得少,所以為了我愛兒的食量,阿慈還是會把蘋果給打成泥。

這兩款調理杯本身都是PC材質,雖然PC也耐高溫,但還是盡量不要常倒100度熱開水等剛煮好的食物去打。

另外建議大家買食物調理機時,如果有「轉速變換」功能更好。
像是萊特它的轉速是可以由弱到強逐漸微調的(請看上面照片右的中間旋鈕)。
這項功能相當好,一開始先以弱速轉動,杯中食物就不會激烈飛貼整個杯壁。一來食物調理機的嘎啦嘎啦聲不會很突然非常大聲嚇到人,二來是一開始轉速太高,食物會被飛甩貼在高高的杯壁上,就得用念力希望它快快沿杯壁滑下去,不然就得很麻煩地拿刮刀或湯匙把這些漏網之魚給刮下去。
建議大家買食物調理機時,有此項功能尤佳!

→→→[勤儉持家好媽媽的替代選擇:濾網及磨泥板。]
不想花錢買食物調理機,當然可以把食物蒸熟後,用濾網或磨泥板慢慢磨。
不過剛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寶寶,不習慣太粗的口感,一定要非常非常細滑,所以就算用磨泥板慢慢磨,也僅限於馬鈴薯、南瓜、地瓜這些原本就可以磨細的材質,像是蘋果這種纖維比較粗的,用磨泥板很難磨很細,就要等寶寶再長大點才餵。

阿慈都是一次大量磨完,一開始最常磨的是胡蘿蔔(副食品次序上,除了先試澱粉類外,記得蔬果類必須先從蔬菜開始,不要一開始就給水果,水果甜度比較高,會降低寶寶對蔬菜的接受度更不要給果汁,果汁在寶寶食物中是完全不需要的,它把水果最重要的營養和纖維都去除掉,而甜甜的果汁其實熱量蠻高的,會與其他食物產生互斥效應,寶寶副食品也會變成吃得少---非常愛吃的孩子除外)


上面這張照片是貝親處理食物組,非常可愛。不過用途不大,最常用的就是左上角「濾網」和「磨泥盤」。
自從有「只要丟進去30秒就搞定」的食物調理機後,這組就束之高閣當古董去了,瓜老師準備當傳家寶,將來傳給女兒用!或捐給[寶寶食物泥]博物館(不然找不到用途)

(2)橡膠刮刀
另外,處理食物泥時,橡皮刮刀非常建議購買。
因為很多食物泥會卡在食物調理機的杯壁上,刮起來份量也不少,不要浪費食物啊!
尤其如果媽媽們跟瓜老師一樣,都是花重金用昂貴有機蔬菜、肉肉,那更要好好刮起來通通給寶寶吃。

橡皮刮刀在廚房非常好用,瓜老師原本就有一隻(是的,少女時代總是愛做些糕點之類,來幻想自己是賢妻良母來著),原本的用途就是作糕點麵包,攪拌或處理麵糊用,所以就算寶寶不吃食物泥,之後仍然會有用到,像是想要扮演好媽媽和寶貝烤個蛋糕、小餅乾等。

由於黑心商品太多,橡膠刮刀建議買好一點的,便宜的橡膠刮刀甚至不到一百塊就買得到,但是因為天天接觸寶寶的食物,而且常常要都是剛煮好的食物泥,所以還是要買有牌子貴一點,大概兩三百塊一隻,耐熱範圍比較大,材質也比較穩定。

照片裡是瓜老師新舊兩代的橡皮刮刀,舊比較好用,可惜太舊橡膠都老化了(十幾年的古董了,年輕時候在米國買的),不敢給寶寶用,所以後來又去百貨公司買新的一隻。新的一隻怪型怪狀,據說這形狀是為了果醬瓶也能輕易挖乾淨而設計,不過用起來並不順手(也有可能是因為阿慈也老古董,太懷舊,才會堅稱舊款比較好用)。

(3)大同電鍋-地球表面上媽媽們的最好的幫手
這款不用瓜老師講,各位媽媽都知道這玩意ㄦ太好用了!
瓜老師ㄧ直很排斥外表很土又佔空間的大同電鍋,每次老媽/寶寶外婆唸著要買時,都會遭到瓜老師以「與本人氣質大大不符」大力反對。後來是為了熬坐月子時喝的中藥買了它。
買了才知道自己實在有夠傻,早-就--該--買---了----啊啊啊啊!

免看火、免計時超輕鬆,只要外鍋倒水,就可以放牛吃草去。
不用擔心不小心又燒黑了鍋子(瓜老師燒掉不少個),非常適合生產後記性也一起丟光光的媽媽們。
(照片:很土但很可靠的大同電鍋,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,連外星人都想搶去用)


2.食物的保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打好的食物泥,如果保存過程中沒有碰到生水,冰箱冷藏可以放置三~七天。(判別標準:用你的鼻子去聞,沒有酸臭味,仍是原來的氣味,自然就沒有壞)
當然食物泥的新鮮度、好吃度與營養,都會隨著保存日期越久,而越來越少。
我家寶寶八個月大食物泥上軌道後,這點都不是問題,非常隨和,食物泥加熱後就吃。直到一歲就開始有些意見,有時放太久的食物泥,寶寶會吃得比較少,所以阿慈從13M後就開始每餐半現打食物泥。

(1)製冰盒(含蓋子尤佳)
製冰盒是食物泥保存的大利器。水果泥、蔬菜泥適合用製冰盒冰成冰磚,讓懶媽媽們可以用到地老天荒。
(尤其像香蕉很容易[克]傷,兩三天就黑掉,來不及用完的香蕉,也可打成泥冰起來)
米肉類的食物妮就不建議冰。
這方面的使用資訊,瓜老師之前講過很多就不要重複了。

照片就是瓜老師的製冰盒們,由於太方便,使用上還蠻頻繁的。
瓜老師除了原有的(照片左的最左邊),後來又買了兩個新的。
剛好製成中型與小型兩種冰塊(參考照片右)。

小型冰塊適合用來快速修正太熱的食物泥。
中型冰塊則是一般使用。

一般製冰盒因為假設是放水冰成冰塊,所以耐熱度不高(可能只到70度或更低)
因為我們倒進去的是煮過的食物泥,使用上還是要注意。
比較講究的媽媽,可以像瓜老師ㄧ樣買材質比較好,耐熱程度較高的(當然也就比較貴)。
(瓜老師買的是日製,PP材質,耐熱範圍是:負20~120度)

如果只是要冰一般溫度,買普通製冰盒即可,媽媽們可以到阿慈的愛店(DAISO)那裡有各種款式大小的製冰盒,而且每個通通只要39元。用便宜的製冰盒就要記得要把蔬菜泥放涼再冰。

製冰盒最好有附蓋子,讓食物不會吸收冰箱的怪味。如果沒有也可以使用保鮮膜,只是每次都用拋棄式保鮮膜有點不環保。

好的製冰盒,冰塊取出非常方便。背後稍微淋一下水,就能如照片中一樣痛快倒出來。

(2)樂扣盒600ml/300ml長方盒
另外,保存食物最最最方便的就是樂扣盒了。
可以裝食物泥,裝食物泥冰成的冰塊,也可以裝切開尚未用完的水果。

樂扣盒分成非透明與透明兩種。
非透明的樂扣盒,材質為PP,耐熱範圍只有:-20~100度。
透明的樂扣盒,材質為PC,耐熱範圍比較大:-30~140度。
(當然是耐熱範圍較大的比較貴)

容量上也有很多選擇,媽媽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方便與冰箱尺寸挑選適合的。
瓜老師最常用的是600ml大小剛好。

→→→[勤儉持家好媽媽的替代選擇:塑膠袋
其實食物用透明塑膠袋裝也可以,大賣場就有在賣塑膠袋,20幾塊錢就有一百個可以用到天長地久,還很省冰箱空間。只是塑膠袋用幾次就感覺爛爛的要丟掉比較不環保,不像樂扣盒可以幾百次使用。另外塑膠袋密封度不夠,容易讓食物吸收冰箱的味道(冷藏室的也一樣),如果綁死結每次要用也太麻煩。

(3)樂扣碗

樂扣碗是食物泥初期很好用的工具,花個一天辛苦點,作好蔬菜泥、米泥分開裝好,之後就能天天大偷懶,五分鐘就能加熱端上桌。
到了三餐固定食物泥配方後,就不用這麼備有多種食物泥去調配。
故現在阿慈只用一個樂扣碗裝打好的蔬菜泥。

(4)樂扣平盤
胡蘿蔔泥是阿慈蠻常用的食材。由於單次用量少,製成冰塊太大塊,太硬溶得慢。所以阿慈都是用小匙小匙地放在平盤上冰。扁平狀的冰塊很快就能融化使用。

照片的樂扣平盤也是阿慈在愛店(DAISIO)買的,一個只要39元,俗啊!

→→→[勤儉持家好媽媽的替代選擇:盤子+保鮮膜]
樂扣平盤,家裡順手就可拿到替代品,拿個盤子加覆上保鮮膜,就可以達到相同功效。

3.寶寶的餐具:                       
講到最具趣味的地方了!
這部份真是媽媽們敗家的天堂啊!也是各家育兒廠商火力全開的戰場。


寶寶的湯匙(建議購買)
入門湯匙,阿慈還蠻推薦貝親的一款湯匙組,湯匙夠小又包覆著溫柔觸感的橡膠,對於剛接觸ㄋㄟㄋㄟ以外食物的寶寶,是一款不會嚇到寶寶的好湯匙。
另外貝親還強調此款湯匙,針對寶寶口腔特殊角度設計適合剛接觸副食品的寶寶。
(題外話:那天在百貨公司看到貝親的宣傳片,說明他們如何做出寶寶不同時期口腔與舌頭模型,去研究寶寶的吞嚥行為,還用攝影機拍攝寶寶的吞嚥動作,日本人實在太認真了啊!看完覺得沒買它們家的湯匙和奶嘴,簡直對不起寶寶,對不起認真的日本人啊!)

(照片:寶寶最早使用的貝親湯匙-黃色餵食匙,粉紅色喝湯匙)


湯匙不像碗,可以買大一號,因為寶寶嘴巴很小啊!太大的湯匙並不好餵食。
寶寶副食品吃穩定後,因為貝親已經趕不上寶寶需求的速度,所以就改成第二代(湯匙二號,喜多,贈品)
然後第三代、第四代。

實際上第二代~第四代,勤儉持家的媽咪們均可省略。直接用一隻湯匙打天下就可以。
只是阿慈很沒耐心,一但發現寶寶嘴巴可以張更大,可以一次餵更大口,馬上就換湯匙。
(其實寶寶也很沒耐心,小口餵就要餵比較多次,比較花時間,餵太久寶寶就會不想吃了。所以阿慈會適時改成大湯匙,加大份量,才能快快餵完寶寶)

第四代的湯匙(Combi)是針對寶寶自己用餐設計的彎度,可以直接銜接[寶寶自己吃飯]的階段

(照片:寶寶歷代湯匙們)

(註:Combi那隻很大隻,一開始還沒辦法連食物塞進寶寶的嘴巴。要買的媽媽要注意一下喔。)

補充:妹妹時代的湯匙
到了妹妹(老二)時代,阿慈總算找到一隻相當優良的湯匙,夠小份量又夠多,直接接在貝親入門湯匙後面,可以用很久(下次有空再把照片貼上來,也順便把2歲後的寶寶湯匙給貼上來。)

市面上還有賣左右手均可用的湯匙(左撇子的福音)
(照片:可配合左右手使用的湯匙)


(照片:敗家的最高境界-感溫湯匙)


另外,向各位介紹這款神奇湯匙,Combi代理的Nuby研發出來的。
是最近阿慈在網路搜尋資料時,不經意間發現的。
廠商這樣寫著:湯匙顏色改變時表示溫度過高(攝氏43度以上)。
使用方式:將湯匙放入食物中攪拌15秒,若湯匙變色時表示食物溫度過高,請先將食物放涼再給寶寶食用。

實在太酷了,簡直跟古代銀針試毒沒兩樣,想到阿慈每次都用手指伸進食物泥試溫度,簡直是遜掉了啊。

寶寶的叉子

應該是不用買叉子,用家裡的小水果叉即可。
阿慈並沒有特意買叉子,照片中兩支叉子都是買碗或湯匙附在一起賣,都不是很好用。綠色是Combi,白色是貝親的,貝親的叉子有鋸齒狀,叉食物時比較不會滑落,叉子本身是軟的橡膠,所以不會傷到寶寶。相較之下,Combi比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。但是遇到稍為硬些或是容易叉爛掉的食物,兩者就都不好叉。
所以建議真要買寶寶叉子,前端是金屬叉比較好。

寶寶的碗
至於寶寶的碗,這點就沒差了,要用鐵碗、塑膠碗、木碗、瓷碗都可以(想考驗自己平衡能力與反應能力的媽媽,可使用高難度的瓷碗,可以讓育兒之路更加刺激)

這部分屬於敗家環節,勤儉持家的媽咪可以用家裡現成的碗即可。像阿慈一樣逮到機會敗家,恭喜妳,藉機可以跑去大買特買可愛碗囉!!

通常塑膠碗輕巧好拿是首選。
近來美耐皿常被消基會等驗出,在稍微高溫環境下就會溶出有毒物質,非常不建議購買。
建議買寶寶大廠牌並且有標明材質的碗,如貝親、Combi等等。

容量上,建議買大一點的碗,寶寶會越吃越多,不用被廠商騙得買一整套的大大小小碗,
(當然財力雄厚的媽咪,整組端回家,也沒差。)

不管什麼碗,建議買有把手的碗。
阿慈一開始並沒有把碗放在餐桌上,一來是寶寶太小,裝餐桌太高。二來因為剛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還不太習慣吃飯這件事,也不知道用餐規矩,可能好奇想跟你抓碗來看,也可能會突然手揮過來。把碗捧在手裡比較有機動性,可以隨著寶寶動作,左避右避,東閃西閃,還可輕易保持平衡,不讓碗中食物飛出來。

故碗有把手,就會很方便。
寶寶學會用餐規矩後,就不用擔心這個環節了。
當然如果媽媽們曾經參加過李棠華劇團的訓練,或者曾經當選平衡感小姐,就不需要買有把手的。

寶寶開始學著自己吃飯的碗
據衛生署發的兒童手冊裡的專家說法,1Y-1Y5M是孩子學著自己吃飯的黃金期。
此時的碗就要注意買是陡壁的碗。
依照阿慈的經驗,要孩子自己學著吃飯,根本不需要專家說的要鋪報紙、要不怕孩子髒,只要選對碗和湯匙,照樣可以乾乾淨淨、輕輕鬆鬆就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。
至於這方面的建議,等有空再來分享。

寶寶的水杯
寶寶的水杯阿慈是買Combi(關於水杯的故事,這個之前就說過了,這裡就不贅述了)


第一階段奶嘴杯很容易上手,寶寶直接就會用。
不到一個月,阿慈就自動幫寶寶換成第二階段鴨嘴杯,鴨嘴杯原理與奶嘴杯相同,所以也很好上手。

之後想直接跳到第四階段,因為第四階段原理跟鴨嘴杯比較類似,也是要把水杯往自己方向傾斜才能喝到水。(媽媽幫首領瑾的寶寶Mulu,一開始就直接用第四階段的水杯,實在太強了!)

可是第四階段水杯內蓋很容易掉下來,流出來的水比寶寶喝進去的多(實際上是全流出來了)
實在很麻煩,懶惰慈決定還是先給寶寶喝第三階段吸管杯,比較不用擔心水會倒出來,平常擺著寶寶想喝就去拿來喝。

(照片:寶寶第一次喝水杯就上手)


(照片:剛開始喝水,很喜歡搖晃水杯,非常專心觀察水在杯子裏嘩啦嘩啦地搖晃)


鴨嘴杯進步到吸管杯,卡很久。教很久,寶寶抓起水杯還是一直用倒的。後來不小心被把拔傳染感冒,寶寶就會喝了。詳情請點此:感冒意外收穫︰會用吸管喝水了!(9m16d)

只能說生命的解答常常降臨在不可思議的地方啊!
(後記:後來妹妹(老二)學喝水時,阿慈就照樣採「喝藥吸管喝水」教學法,一天就讓妹妹從鴨嘴杯改成吸管杯了。可見此法的確管用。)

→→→[勤儉持家好媽媽的替代選擇:直接給杯子]

以上就是阿慈覺得副食品基本的一些機斯頭。
其實以前也寫過:孵蛋的敗家歲月4-寶寶副食品的機絲頭(8m17d)
(這篇內容比較零散,有興趣也可以點進去看。)

補充:至於寶寶喝水這件事
醫生說,餵母奶的寶寶六個月大前都不需要喝水。因為寶寶的腎臟還沒有發育成熟,給太多水,寶寶無法代謝,還會發生所謂的水中毒 (oral water intoxication)現象。
真的要給水,至少也要等到四個月大腎臟發育成熟之後。
所以阿慈是六個月才開始試著讓寶寶喝水。

一開始[寶寶不太愛喝水]這件事讓阿慈很擔心。
後來才發現根本不用擔心。
把水杯湊上去,寶寶不喝水的原因是:因為他不-需-要-喝-水---!

寶寶不愛喝水,是因為寶寶每天還要喝四次奶,水分攝取已經非常足夠。
之後八九個月大,寶寶副食品吃得多了,寶寶還是不愛喝水,因為副食品本身還是屬於稀稀濃稠度不高,水分含量很多。

一直到寶寶十一個月大,白天也斷奶了,回台南恰逢炎熱的夏天,寶寶整天都在冒汗。
媽媽把水杯湊上去,寶寶馬上非常豪氣的咕嚕咕嚕大口喝水,之後炎熱的夏天來臨,寶寶一天要喝上2-3杯水。如果呆冷氣房,寶寶喝水量則會自動減少。

所以不用太擔心寶寶不喝水這件事,只要記得定時把水杯湊上去(寶寶長大後就把水杯擺在他看得見的地方,寶寶口渴也會主動去拿水杯喝),寶寶口渴就會喝,如果湊上去還不喝,那表示寶寶不需要喝水。
(照片:現在已經是喝水老手,平常擺在桌上,寶寶口渴會主動去拿來喝)


補充2:關於寶寶便便這件事

有些媽媽會擔心小寶寶不喝水會便秘,當然攝取適當的水份對排便是有幫助的(如果都不喝要不便秘也難)。
我們家寶寶喝水多寡比較不影響排便,影響排便最主要因素是蔬菜攝取量。
(之前健康檢查時,阿慈偷聽到小兒科醫生對孩子便秘的媽媽說:「五蔬果,天天五蔬果就不會有便秘的問題」)

在小寶寶時期(六個月大前喝ㄋㄟㄋㄟ時期),因為寶寶是純母乳,大家都知道母乳寶寶每兩三天才便便一次(實在太好了!)久久「沒有來」屬正常現象。而就算幾天後才便便,便便也屬於稀軟正常的,而不是稍硬的便秘。而且喝母乳寶寶的便便是香的!一點都不臭。

等到有吃副食品,就開始每天非常規律的便便,而且非常標準都是在早餐吃完吃後,就開始嗯嗯嗯.....
即使水只有喝一滴滴(因為有喝母奶,母奶水分就已經足夠),還是每天規律便便,一點都不影響。
這是吃百歲醫師配方的食物泥的好處→每天健康的便便。
百歲醫師建議的食物泥裡面有豐富蔬菜,所以根本無須擔心便便這件事。

(註:當然如果隨著食物泥增加,每天喝的母奶到幾乎沒有的話,還是得多留意孩子喝水的次數,多把水杯塞給寶寶,提醒孩子口渴要喝水,但順其自然就好,你可以把水杯給孩子提醒他,如果他不喝那表示他不渴不需要喝水,不用強迫。)

我們家寶寶也曾經漲紅了臉嗯半天,嗯半天才一點點稍硬的便便,那就是小便秘啦!
是一開始食物泥加肉時,遇到便祕問題。因為那時候阿慈沒有照百歲醫師建議的比例,而是自己先亂加,結果肉的比例太高,讓寶寶很辛苦脹紅著臉嗯嗯嗯....(寶寶不好意思啦!)
(註:加了肉後,寶寶的便便就臭臭臭了........唉!真懷念過去美好的「香便」時光啊!又,幸好倒垃圾不是阿慈負責的工作。)

蔬菜中的纖維就是順利便便的關鍵。
寶寶滿一歲後,阿慈把早餐改成只有[澱粉+肉類+水果],午、晚餐才是[澱粉+肉類+水果+蔬菜]
結果寶寶就自動變成午餐後才便便,連續一個月多都是午餐後才便便,等到身體習慣這樣的,才又慢慢提早到早上十點多便便。
可知蔬菜的纖維的確是帶動腸胃蠕動的關鍵。

當然規律的生活對每天規律便便也有幫助。
寶寶通常都是早上十點多便便。
但有時假日一大早就帶出門去玩耍,寶寶就會延到回家才便便。
如果整天都在外頭玩耍,寶寶會整天都沒有便便。

熟悉的環境也有助寶寶的安心便便
這點是阿慈的猜想,因為經驗發現帶寶寶三天兩夜的旅行,如果是一大早出發,讓寶寶來不及便便的話,寶寶第一天通常都不會便便,都要到第二天習慣環境後才便便。
(沒想到這麼小就一定要在家裡才便便,難道寶寶是宅男來著!)
不過也有可能是寶寶外出時,走動放風時間太少,所以寶寶不想便便(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坐著,坐在汽車座椅或坐在娃娃車上)

寶寶這個便便習慣,讓後來阿慈外出就不帶尿布或濕紙巾(只放車上備用),寶寶六個月後,阿慈至今還沒有在外頭幫寶寶換過便便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