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經驗又再度讓阿慈體驗到:
一歲多的孩子知道自己可以表達意見,不再是乖乖接受一切的小寶寶。
故你的態度決定孩子會不會哭鬧。


第一件事:別忘記尊重寶寶的意願
寶寶一歲多的時候,忘了什麼時候開始,原本乖乖講理的寶寶突然愛「ㄏㄧㄣ」了起來。

所謂的「ㄏㄧㄣ」,就是嚶嚶嚶地「很灰」!

意思就是「不依不依我不依!」(←這位媽媽瓊瑤小說看太多,寶寶的台詞也被瓊瑤化)

寶寶一「ㄏㄧㄣ」就會讓人覺得很心煩。
阿慈總是對寶寶說:「寶寶,不可以ㄏㄧㄣ、ㄏㄧㄣ、ㄏㄧㄣ這樣子,有事就用講的。」
但是無效。

阿慈終於決定好好觀察,寶寶為什麼會「ㄏㄧㄣ」,最初起因到底在哪裡?
(淹水圍堵下游是無效的,解決根源才是上策)

最後發現罪魁禍首是公子(糟!又說公子壞話,看來這篇文章得加密才行)

舉例來說:
公子想親寶寶:「寶寶,給把拔親親好不好?」
寶寶搖頭。
公子湊過頭去想親寶寶。
寶寶更拼命搖頭。
公子又問:「寶寶,給把拔親親好不好?」(寶寶都搖頭了,還問?!)
然後又一直想湊過去親寶寶。
寶寶氣急敗壞開始「ㄏㄧㄣ、ㄏㄧㄣ」大聲抗議。(真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啊!)

公子放棄。

過了一分鐘,公子又湊過去:「寶寶,把拔親一個好不好?」(又來了!)
寶寶直接邊搖頭邊「ㄏㄧㄣ、ㄏㄧㄣ」抗議。

公子終於放棄。

之後寶寶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直接「ㄏㄧㄣ、ㄏㄧㄣ」起來。非常吵。

阿慈研究出事情的源頭後,
開始跟公子解釋,如果寶寶表示不願意,就不應該再強迫他。
(你都問寶寶好不好了,寶寶跟你說不好,你又不接受,寶寶當然只好大聲抗議表達立場,久了寶寶就覺得一開始就採取最激烈的手段,最方便,因為一「ㄏㄧㄣ」,把拔就會退讓。)

這就是尊重的問題。
後來我們都力行尊重這件事,如果寶寶不肯,就不繼續。
然後寶寶一ㄏㄧㄣ,阿慈就說:「寶寶,你用說的。用「搖頭」就可以,把拔就知道你的意思,不要用ㄏㄧㄣ的。」
一陣子,寶寶發現他只要搖頭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,爸媽果然會尊重他的想法,寶寶的ㄏㄧㄣㄏㄧㄣ魔音就很少出現了。

第二件事:管教要態度一致,不要反覆不一樣
尊重孩子的意願,並不代表寶寶可以為所欲為。
把日常生活規矩的底線定好,如果寶寶超越底線,就一定要糾正他。

很多爸媽為了怕衝突,就盡量順孩子的意。
手機讓他玩(假裝忘記電磁波對成長中孩子大腦發展有危害)、鑰匙讓他玩(假裝忽略鑰匙上細菌最多)、危險的物品讓他玩,反正自己有在旁邊看著(萬一孩子趁你不注意時自己玩呢?你能24小時盯著他嗎?)......讓步只為了不要聽到孩子的哭鬧。

其實不准寶寶作某件事,並不會讓寶寶一直哭鬧,是你的態度不一致才會導致寶寶的哭鬧。
「不准」反而會讓寶寶知道世界上是有規矩、有界線。

是爸媽執法的模糊地帶讓寶寶會以哭鬧來表示。
今天你很累只想讓寶寶安靜,就放寬標準說可以;明天你精神比較好,又想到自己應該堅持管教,又跟寶寶說不可以。這樣子,寶寶會產生混淆:不懂怎麼上次可以,這次又變成不可以?於是就哭鬧抗議,寶寶哭鬧好一陣子,原本堅持不可以的你也累了,讓步給寶寶。
寶寶再度嘗到成功的滋味,學會了爸媽訂下的規矩不是絕對的,因為「雖然上次不成功,但是上上次就成功了啊!」所以寶寶開始學會「不管如何,還是先哭先抗議」,搞不好這次就能得逞了。

惡性循環下,你受不了寶寶每次的哭鬧,到最後就放棄了,你消極地想著:不要跟寶寶衝突就能保持耳根的清靜。

故寶寶學到了什麼?
爸媽的「不可以」並不是代表真的「不可以」,只要再爭取一下,哭鬧得夠久,我就可以達成目的。

久了,遇到你說不可以,寶寶就會用哭鬧爭取,甚至根本不理會你的斥責,而逕自繼續玩。

育兒原則很簡單:請記住不可以就是不可以。
如果你上次判斷錯了,讓寶寶玩某樣東西,後來發現這樣東西並不安全,寶寶可能會受傷。
那你可以修正,像阿慈就會說:「寶寶,不可以,這個東西這裡尖尖的,你刺到會受傷痛痛,媽咪上次沒注意到才讓你玩,以後不能玩了,因為它會讓你受傷。」
然後堅持你的「不可以」,每次都堅持。
寶寶雖然一開始會哭鬧,但他會從每次媽媽同樣堅定的態度中知道哭鬧也沒用,然後放棄。

其實這一點很多父母都作得到,沒有人會讓孩子玩插座。
但是當寶寶吃飯時站在餐椅上、到處亂跑、大聲敲桌子......同樣都是需要規範的行為,爸媽卻放棄說「沒辦法,我管不動他」......真的管不動?還是你沒有堅持?
你會讓寶寶去玩電線、玩插座嗎、玩刀子?一定每次寶寶一碰,你一定會堅持你的規範,不是嗎?

寶寶在快一歲七個月時,突然變得很愛人抱。
阿慈推估是因為寶寶會走路後,怕麻煩的我們出門就很少帶嬰兒車,但遇到過馬路或人多時候,為了安全公子會把寶寶抱起來;另外,趕時間時公子也會抱寶寶。這樣經驗久了,寶寶變得很愛人抱(真的是學壞學最快--因為抱抱最爽了!不用走就輕鬆可以到處亂看,又可以超黏在把拔身上)

外出時寶寶黏把拔抱,阿慈當然沒意見,反正是公子在做苦工。
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後,寶寶連在家裡走路都要媽咪抱。
(寶寶這是家裡耶!三步路也要抱,你是貴公子啊!)

不抱,寶寶還會抱著阿慈的大腿開始哭鬧起來,大演「媽媽,不要放下我」的老派連續劇戲碼。

阿慈偶爾順寶寶的意抱他,但是隨著肚子越大抱孩子實在很辛苦。

只好call out求救有兩個孩子的好友瑩,想問問當初懷孕的她如何照顧老大?
回頭檢視自己,才發現自己不經意間又造成模糊的地帶。

是的,作媽的就是要堅持態度,好好的、有耐心地跟寶寶講,大概講到第一百次(有沒有這麼誇張啊!)寶寶就會終於領悟/放棄自己堅持的行為。

於是又開始了與「嚶嚶」對抗的好好解釋大戰。

慈:「寶寶,媽咪肚子會痛痛,不能抱寶寶,以前你不是會自己走,很棒啊!媽咪手牽牽好不好?」
寶寶不肯,大哭。

慈:「寶寶,媽咪最多只能坐著時候抱你,像現在這樣。」阿慈坐在床邊,把寶寶拉過來抱在腳上。
慈:「但是媽咪走路時不能抱寶寶,媽咪肚子會痛痛、不舒服。」

寶寶一開始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,跟在媽咪身後走。
走到廚房,阿慈蹲下來抱抱寶寶:「好了,寶寶自己走,很棒喔,來媽咪這樣抱一下」

就這樣不停地、反覆地道德勸說,然後大大稱讚自己走路的寶寶。

久了,寶寶哭著要人抱的頻率就幾乎沒有了。
跟媽咪單獨外出,寶寶就非常乖乖地站著等媽咪,牽著媽咪的手走路,很少吵著要抱。
(不過寶寶如果跟公子出門,就很容易要求抱抱,因為他知道多嚶幾秒,怕在外頭被注目的把拔就會趕緊把他抱起來--孩子真的是非常精明啊~)

另外,阿慈如果要下床前,也會先跟寶寶溝通。
慈:「寶寶,媽咪現在要到客廳櫃子去拿你的尿布,幫你換尿布,你要在這裡等還是要跟過來?」
寶寶急忙走過來。
慈:「寶寶,如果你要跟媽咪一起去拿尿布,你要自己走路喔!因為媽咪肚子痛痛不能抱你。」
寶寶點頭:「好!」
慈:「寶寶好乖,那媽咪牽牽寶寶的手」
寶寶乖乖伸手牽著阿慈的手,一起走到客廳去拿尿布。

(由於寶寶個性又急又固執,阿慈都是採「事先溝通法」,如果不事先告知,寶寶一定氣得大哭,如果先溝通過了,寶寶就會很理性地接受。這點寶寶個性是跟公子一模一樣,不喜歡突發事件,所以阿慈應付起來倒是駕輕就熟。)

第三件事: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說不。不要怕寶寶吵,忍受短期的陣痛期,可換來恆久的安靜
當寶寶長大懂得要求了,加上偶爾試探爸媽的底限,爸媽就會面對[過多、過分、不合理]的要求。
當你跟寶寶說不時,做爸媽就要容忍一下,寶寶對新改變的抗議期。
套句好友瑩的話:「這是必經的過程,熬過就好了。」

阿慈感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寶寶汽車座椅這件事。
這個之前阿慈有提過了(無聊父母帶寶寶台北跨年去(上篇)/喫飯食堂+柯旅天閣,有一小段事關於保俏車座椅訓練),這裡就簡要提一下:寶寶小時候很好打發,寶寶常常在汽座上昏睡過去(因為那時候一天還要睡三次小睡),於是空檔時間,阿慈就給寶寶看看書、陪他唱唱歌。但是寶寶越大越難搞(精神越好、白天所需睡眠越少),越來越依賴媽咪陪他度過車上的無聊時光。

到最後,只要遇到長拉車的車程,阿慈簡直像馬戲團小丑,要變好多把戲給寶寶分心。

於是寶寶1Y6M,阿慈決定進行「寶寶坐車別吵爸媽,自得其樂樂無窮」乖寶寶計劃。
一方面引導寶寶「如何自行打發車上無聊時光」,一方面則和公子達成共識,無論寶寶怎麼吵,也不能放棄。

一開始寶寶會一直嚶嚶嚶抗議,以魔音強烈干擾阿慈和公子的神經,讓阿慈常想放棄改走簡單的路→隨便拿樣東西短暫地堵住寶寶的抱怨。但阿慈還是堅持下去,一方面引導寶寶自己找樂子,一方面也自己靜靜地看著窗外(以身示範之),當寶寶發現「嚶嚶嚶穿腦神功」居然失效(連老爸都不買帳),也就乖乖自己看窗外、看廣告招牌、看小貓小狗....。

從此,拉車真的輕鬆無比。
這時才是真的耳根清靜啊!

好帶的寶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。
所以隨著寶寶長大,有些衝突還是會遇到,有時是因為寶寶長大了環境得改變,有時候是純粹寶寶想試探、爭取爸媽的底限在哪。解決方法就是:不要怕衝突(不要怕孩子吵),只要你堅持你的管教態度,相信自己的方向,你終究能帶出一個好帶、講理的寶寶。
如果你老是怕孩子會怎樣怎樣(擔心寶寶會吵會哭會鬧...),只求短暫的安靜而妥協,那你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力/權利,而被孩子牽著走了。而你也很可能一直卡在這裡,卡在寶寶的難搞哭鬧中。
所以勇敢跟孩子不合理要求說不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