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關於挑食這件事
阿慈和公子小時候都是挑食鬼,阿慈小時候是「只要食物是綠的、或者名字聽起來像青菜」就搖頭不吃的超肉食派,而公子更是榮登挑食王寶座。
在我家公子的生命裡.....
太軟不吃、太硬不吃、太黏稠的也不吃、長相奇怪不吃、吃起來麻煩的不吃....
沒吃過的不吃(不吃,怎麼知道是不是好吃?)
『看起來』不好吃的也不吃(用看的就知道不好吃,你有超能力啊!)....
.........不吃不吃不要吃.............公子能吃的食物大概十隻指頭就可以算完。

寫到這裡,難道這傢伙是靠陽光、空氣、水長大的嗎?

阿慈都已經隨著歲月增長變成成熟的大人,不再挑食(你知道的,生命中有很地方都會挑戰你的挑食,久了,發現人也沒什麼好堅持的,也發現其實那些菜也真不難吃,原來都是自己的心魔來著。)

唯獨我家公子仍然「難款待」,堅持挑食王寶座(大概會繼續蟬聯一百年冠軍)

這樣的父母生出來的小孩,還期待什麼?

學者這樣說:動物有自我保護機制,大自然讓我們演化出來一種「懼新症」,除了小時候媽媽餵食過的食物,其他新的東西,一概是先迴避再說。(「讓孩子大腦動起來」洪蘭,信誼出版社,頁69。)

是的,雖然天生不良,但是後天可調。
所以要盡量讓寶寶在小時候,多嘗試些不同的食物(好像是三歲前)。

當然這是理想狀態,我們又不是阿基師,誰有美國時間煮百菜啊!
「愛兒嚐百菜」計畫有執行上的困難度,所以阿慈從寶寶一歲多開始吃成人食物後,就開始啟動「笑呵呵,免挑食心機計劃!」

(2)瓜老師「不挑食」心機飲食計畫-育兒之術攻心為上

這心機計劃主軸非常簡單:努力讓寶寶不對食物產生「自我設限」的心態。

根據本人不負責任抽樣觀察發現,其實挑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問題。
所以針對寶寶的個性,除了讓孩子多吃新食物外,阿慈全部時間都在努力營造寶寶對新食物開放的心
不要讓寶寶對食物產生自我設限的心態。

然後大人要以身作則,多在孩子面前快樂吃各種菜餚。
接下來就是「話術」以及「慎始」兩件事。

慎始以及循序漸進
我們家寶寶個性是「第一印象定終身」,所以阿慈總是要確定這食物口味應該是寶寶愛吃的,才給寶寶吃。以免一個失足,讓寶寶從此對該食物抵死不吃(←這孩子個性怎麼跟臭公子那麼像啊!)
就這樣母子之間建立了還算良好的食物互信關係(這啥關係?)

之所以提到要「慎始」,這其實是挑食慈本身的經驗談。
小時候阿慈討厭某樣食物,除了看起來不好吃以外,通常是因為第一次覺得很難吃(口感很怪或是味道很怪),從此就很不理性地拒絕該款食物,連類似食物也一併株連九族地排擠不吃。
等到在某家餐廳再嚐到(通常是礙於社交禮儀只好吃),才知道原來這麼好吃啊!原來是以前廚師不會煮。

於是阿慈有了「天下食物皆好吃之宇宙通則」之結論-沒有不好吃的東西,只是沒有找到會煮這樣食材的好廚師!!
是的,每樣食材都是好吃的,只是有沒有遇到好廚師,以及煮出來的方式是不是剛好對到自己電波(當然請不要跟阿慈爭論問道:那蚯蚓、蟑螂吃不吃,那是抬槓,OK !)

所以慎始!慎始!慎始啊!

有些爸媽喜歡給孩子吃很酸、很辣的食物,然後才笑著看孩子皺眉的樣子,這種事阿慈是不做的,因為要引誘寶寶愛上食物都來不及了,何必在這上頭開玩笑呢?這樣以後孩子還相信你說的「真的很好吃,你吃吃看」嗎?當然這還是要看孩子的個性,有的孩子是大而化之的個性,如果你家孩子也跟我家寶寶是固執型、是容易認真的,還是謹慎看待每一次食物的「第一類接觸」吧!

故每一樣菜餚與寶寶的「第一類接觸」,都是阿慈考慮再三才決定要不要開放,確認這應該是寶寶愛吃的口味才給予。一開始還要挑掉不好啃的部份,取其菁華才給寶寶吃。

別擔心這樣會不會養出驕縱兒,如「那玩意兒有皮兒!你給我剝剝,不然本少爺/小姐不吃!」之欠扁兒。別擔心,要養成這麼驕縱是時間造成的,記得等上鉤後,以後再讓寶寶慢慢吃其他部分。

例如:吃葡萄這件事
寶寶1Y2M的葡萄初體驗是無籽葡萄。挑選無籽葡萄的原因是這種葡萄沒有籽,而且果肉比較Q,寶寶容易吃,阿慈還得把葡萄削皮(註:吃無籽葡萄是不用削皮的),因為沒有臼齒的寶寶,沒有辦法磨果皮,沒耐心的寶寶會因而討厭葡萄,所以心機慈挑選最好吃的葡萄,又削了皮,來請君入甕。等寶寶上鉤(愛上葡萄後),看寶寶咬合情況,慢慢有些皮就沒有削下來,等到寶寶臼齒長出來(這時候寶寶已經非常愛吃葡萄了),阿慈又不著痕跡,給有果皮的無籽葡萄,寶寶也照樣嗑掉了。

既然提到循序漸進,我們家寶寶的吃飯進度也是依照寶寶能力給食物,這樣可以讓寶寶一直保持良好的用餐習慣,不會吃個東西,吃得到處都是。
例如:吃香蕉這件事
怕寶寶弄得到處黏黏的,所以阿慈一開始是讓寶寶用叉子吃切片香蕉。
等到時機成熟,覺得寶寶能力可以應付單獨吃香蕉而不會吃得一團亂,阿慈就改讓寶寶直接吃香蕉。


阿慈說:「寶寶長大囉!要不要像小猴子一樣吃香蕉啊!」
寶寶:「要!」
由於手與嘴巴之間協調能力已經相當成熟,自然水到渠成。


回到正題,所以各種食物的給法都是採循序漸進,先給寶寶吃他習慣的口味(卸掉寶寶的戒心),然後再引導其他類似口味。
舉例:像是要給寶寶吃奇異果,阿慈會先給稍甜的口味(黃金奇異果比較甜),然後是甜中帶點酸,最後寶寶連酸得有點皺眉頭的奇異果也愛吃了。

阿慈固定台詞都是:「寶寶~這個你應該會喜歡,你吃吃看!」
就這樣在阿慈苦心經營之下,好奇心重的寶寶對於各種食物抱有高度的興趣,也相信媽咪給他的食物都適合他口味的,對新食物還不至於搖頭不肯吃(除非今天心情特不好)。

話術
偶爾也會採反話法,故意自己吃得津津有味,寶寶討著吃時,阿慈還得裝猶豫:「這個你確定要吃嗎?」或者把醜話先講在前面:「這個有點酸/硬/不是很有味道...你確定要吃嗎?」

如果不確定寶寶會不會喜歡,阿慈也會先打預防針:「這個你還小,可能咬不動會覺得不好吃,要等你長大。如果你真的要吃,那我給你吃ㄧ點看看」。這樣子寶寶如果真的吃到不喜歡的,跟媽媽搖頭吐掉後,還會自己補一句:「等寶寶長大再來吃!」

或者寶寶為證明「自己很厲害,是媽媽多慮」或證明「我已經長大了」,也會硬讓自己接受這項新食物。(像是寶寶能吃很酸的口味,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,先給一點點酸的口味,寶寶說他可以吃,也吃了!還硬說很好吃(臉都皺成一團),然後下一次阿慈又給更酸的,就這樣逐步把寶寶的耐酸度提高。)

無時無地滲透
平常阿慈會有意無意把青菜卡進日常對話中,但是又不能顯得刻意或強迫。
例如:寶寶最近便便比較硬,阿慈就會說:「啊!你最近青菜吃比較少,難怪便便會硬硬不舒服,下次多吃點,應該就會咻~~便便就出來,好舒服喔~~」然後就此卡住,不再多提,讓寶寶覺得這只是一場家常閒聊(而不是說教)。
或者看到寶寶舀的那口飯裡有青菜也會說:「嗯!寶寶吃青菜好健康喔!」

久了,被洗腦的寶寶吃飯時,偶爾也會說出:「多吃菜,好健康喔!」「寶寶吃菜菜,便便就不痛痛囉!」
阿慈點頭說:「對!」然後轉頭做其他事。

諸君啊!洗腦之最高境界,就是把你的企圖化為無形,低調低調再低調。
只要不被「被洗腦者」發現,就是成功的洗腦。
所以把碎碎念收起來吧!洗腦於無形,才是我們追求的王道。

以身作則
這點就不多提了。
孩子真的是一分一秒盯著爸媽的身影長大,模倣度高達百分之百,所以想要孩子不挑食,表現給孩子看就對了。詳請見:青菜底加啦!青菜翻身計畫之青菜終於撥雲見日(2Y3M27d)

心情-彈性
孩子也是有心情高低,即便你什麼也沒作,孩子有時也會自己狀況不對(老人家的說法,今天腸子沒友直)而什麼都不要吃。當寶寶心情不佳或食慾不好,妳鼓勵她吃任何東西都是沒輒,不要挑寶寶心情不好的時候,要他吃東吃西,然後就下斷語說「我的寶寶很挑食」,孩子本來就不是個可以用大人邏輯去判斷的,他只是個孩子啊!

最重要的一點:愉快的用餐時光
心理戰術百百種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:永遠不要逼迫孩子吃飯或吃青菜。

不要在意孩子有沒有把飯吃完,或者孩子是不是挑食這件事。

你的確要在意孩子挑食、不吃青菜、最近都吃得少這些警訊,但是你要放在心底去思考該怎麼解決,決不可能你只要開口用嘴巴講句:「要吃青菜啊!」、「把飯吃完」然後孩子就會乖乖照作(這位媽媽您第一天養孩子啊!)

不過很多爸媽真的是如此(因為我們家公子就是這樣),老是想用最快、最省事的方法育兒。

用強迫、威脅、恐嚇來改變孩子對吃青菜的態度,只會加深他對青菜的厭惡,
不肯吃,不是罵一百次孩子會吃了。也不是你無影隨行地再旁邊一直碎碎念:「要吃青菜啊!要吃青菜啊!」

當然,「非洲很多小孩沒飯吃/爸媽小時候沒飯吃/農夫種菜很辛苦」這些話也不會有任何作用的。

除了你設定的用餐規矩外,接下來就是與愛兒享受輕鬆的用餐時光。

隨著孩子長大了,阿慈的餐桌規矩也越來越簡單(舊用餐規矩請參考):
1.不可以玩弄食物。
2.不可以用手拿食物,除非某些特例食物,例如餅乾、麵包棒這類叉子、筷子、湯匙不好使用的食物。
3.吃多吃少隨便你,不吃就離開桌子,不可拖拖拉拉玩食物。

以上就是瓜老師針對我家寶寶個性,擬訂出來的不挑食計畫。就這樣一路辛苦經營,寶寶也果然對新食物一直保持高度興趣。

(3)關於「青菜」這玩意兒
好啦!論述完挑食這檔事,回到我們的青菜這件事。

瞧!雖說討厭青菜有很大部分是心理因素。
但仍然有生理因素在干擾。

由於阿慈從小就討厭吃青菜,為此阿慈特別注意這方面的研究報告。
後來發現,不吃青菜也真的不能怪我們啊!
這世界上討厭青菜的人不少,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(San Diego)校區生物系的楚克(Charles Zuker)教授,對味蕾受體有 20 年的深入研究,估計每 4 名成人就有 1 人是「超級味感者」,會對苦味特別敏感。味覺敏感者舌頭上的味蕾天生就比一般人多得多,更是最廣為人知的基因特徵之一。

通常討厭吃青菜的人,其舌頭上味蕾對苦味敏感度比較強,也就是說別人吃得覺得還好,我們討厭青菜的人就已經覺得菜味好濃、好苦、好澀,難以下嚥。
就像有人天生愛吃酸,有人就是吃不了酸。

而孩童此症頭還特別嚴重,因為小孩舌頭味蕾發育未全,對苦味特別敏感,所以對有苦味的蔬菜大多不習慣,而不喜歡吃蔬菜。

另外,從另一個科學研究角度看「偏食」這件是,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員發現「敏感的味覺可能是身材胖瘦的關鍵」,他們發現,對綠色椰菜花及其他食物的苦味特別敏感的人比一般人偏瘦。 所以挑食的孩子總是比較瘦,也是因為他們味蕾特別敏感,所以才會這個不吃、那個好怪。

而人的味蕾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,這就是為什麼長大了反而能吃苦瓜,能吃很多氣味強烈的食物,答案是因為老了,不敏感了。

所以每次當你孩子說好苦不好吃,相信他,有可能是真的。
也不要說「我吃起來覺得很好吃,哪裡苦」此等廢話,就說你們兩個味蕾感受不一樣了呀。

那要怎麼辦呢?

當然還是不正面進擊,攻心為上,採循序漸進法。阿慈從小很愛吃很苦的藥粉,這是因為阿慈的娘為了讓阿慈吃藥,費盡心思進行心理戰,不然哪個小孩愛吃苦到極點的藥粉呢?所以用對方法,你還是可以把鞋子賣給沒有腳的魚(這什麼比喻啊!)

攻心為上,請各位父母自行研擬對策,另外就是挑不苦的菜開始請君入甕。

青菜有有菜腥味、青草味、有苦味、有澀味、有怪味,加上纖維不易咀嚼。很多寶寶都不喜歡吃。
但還是有好吃的青菜。
哪些菜不苦?沒有菜味呢?

「恐菜症」的青菜接受度排行榜:
恐菜症慈依照自身的經驗,歸納出青菜的分層進度:
(1)第一層-完全沒有澀味的青菜:
這是阿慈建議的入門菜色:龍鬚菜、白色花椰菜、絲瓜、馬鈴薯。

(2)第二層-稍微有點澀味或菜味,但切碎/大蒜爆香/煮軟就完全感受不到菜味:
空心菜、高麗菜(有時還是會有菜味,要避開菜梗的部份)、菠菜(去掉菜梗)、胡蘿蔔(大火炒甜會變好吃,然後加水去煮。胡蘿蔔特有怪味經過炒過然後再加水煮過,就能去除大半)、洋蔥(也是大火炒甜、悶到軟爛也不錯吃,只是要注意太老的洋蔥會有咬不爛的牽絲)、甜豆莢、空心菜。

記得難咬的菜梗通通拿掉,等到寶寶接受度漸高,再慢慢嘗試把菜梗放回菜中。

(當然青菜切碎煮或煮很久去煮軟,都會讓維他命C等水溶性維生素大大降低,但這只是過渡時期,而且青菜除了維他命C外,還有很多其他營養素久煮並不會流失,擔心維他命C,多給寶寶吃水果也可補充回來,不需要太拘泥這點。)

(3)第三層-有菜味或特殊氣味,但經由切碎/爆香去炒或加水煮軟等烹煮法,可以勉強忽略而吃下的青菜:
大白菜、小白菜、地瓜葉、碗豆、毛豆、綠花椰菜。

註:之前提過對苦味測試,它的分類標準是基於人對一種叫做PROP的化學敏感程度,PORP的味道很像綠椰菜花和芽甘蘭(brussels)的苦味。所以綠花椰菜對小孩子來說恐怕是真的吃得到苦。

(4)容易NG的菜-有怪味,烹煮也無法去除,全靠意志力去克服的青菜:
青江菜、青椒、紅莧菜、苦瓜、部分的A菜。這種菜就謝謝改天再連絡。

關於寶寶「不吃青菜」這件事

從生物進展史來說,因為寶寶從小就是吃綠色食物泥長大,所以寶寶並不排斥綠色食物。
這真是完美的第一步。

寶寶也曾有過大口吃綠色食物的日子,但是食物這檔事,沒有永遠的敵人,也沒有永遠的朋友。

故再怎麼苦心經營,怎麼抵擋得了「小孩均討厭青菜」這個生理設定?一歲多自己拿湯匙吃飯的寶寶,大權在握,總先挑比較好吃的食物,蔬菜常常被撥撥撥...撥到一旁去。

阿慈常常柔性勸導:「寶寶,青菜也要吃啊!」
不過效果非常不彰。

加上適逢寶寶食慾的低潮期,真的是什麼時候才輪到吃青菜啊!

於是瓜老師再度採用青菜臥底法,為什麼說「再度」二字?因為這招瓜老師早就用在公子身上,包括誘拐法、臥底法、去澀料理法....(是啊!公子原則上就是一個小孩子)。

第一步:去澀料理法兼青菜臥底計畫
挑選沒有澀味或澀味輕的青菜,
把青菜切碎碎,然後大蒜切末(蔥切段亦可)去用油爆香炒青菜,再加入開水
然後再混入蛋液,用蛋把青菜包裹起來,去作炒蛋料理,把蛋煎到有點微焦香,起鍋拌在稀飯或飯裡。
這樣孩子舌頭味蕾接觸到食物時,只有感覺到蛋焦香味,不會吃到青菜的怪味而起排斥心。

一開始臥底的分量要很少,等寶寶沒表示意見,逐步接受了,才增加混進飯中的炒蛋份量。

提醒:這款炒蛋要炒得非常碎,這樣才能混在飯中,這麼做的原因是:一來是因為很碎,寶寶不會一口吃到很多菜(青菜已經切碎又分散開了,要吃到菜味簡直是不可能得事),對味覺沒有影響,寶寶就繼續吃下去;另外一方面,炒得這麼碎,要挑很難挑,寶寶沒辦法挑掉。

一開始僅挑菜葉部分烹煮,等到寶寶接受度高之後,菜梗也能切碎加入。

此法重點:一定要挑澀味輕、沒有苦味的青菜。

第二步:青菜面對面-挑選好吃的青菜作第一次接觸
很多青菜有苦味、有澀味、有青草味、有怪味。
這些一開始都不是好選擇,記得阿慈建議「慎始」這個概念,第一印象最重要。

阿慈是用龍鬚菜,它就是個完美沒有菜味的綠色蔬菜,也是挑食鬼慈第一口吃下的青菜。

同場加映:叛逆兒不吃飯-不要跟著起舞
至於兩歲叛逆兒跟你說他不要吃飯這件事。
阿慈一律回答:「好!」並提醒寶寶:「但是,你現在不吃,就要等到下一餐(中午/晚上暗摸摸)才能吃了喔!要餓肚肚到那時候喔!」

然後阿慈就自顧自地在餐廳吃飯了,如果公子在,就是和公子兩個人一起在餐廳吃飯。

通常三秒後,寶寶馬上就自己跑來爬上餐椅說他要吃飯了。
[兩歲難搞兒破解篇]-說不的日子(2Y2M)

如果寶寶真的就沒來吃怎麼辦?
如果寶寶就真的沒有吃早餐(次數很少,至今只發生過兩次),阿慈兩餐之間也不給任何點心(包含水果),通常不到中午,寶寶頻頻喊餓,要求吃飯/餅乾/葡萄/比菲多...,一一點名各種食物,還含淚爬上餐椅不肯下來,而阿慈則一律說「媽媽說過了,早餐不吃,再來就要等到中午才能吃」。

就這樣寶寶一直喊餓,阿慈則堅持到13:00才提早給寶寶吃午餐(原本午餐時間是13:30或14:00)。
時間一到,寶寶急忙爬上餐椅,然後大口大口把營養滿點的午餐吃光光,連蔬菜也照樣嗑掉,不討價還價,不磨菇。

經過這次餓肚子,寶寶更清楚什麼叫做餓肚子,以後阿慈只要說:「不吃,就要餓肚肚到下一餐喔~」
寶寶一聽到餓肚子,想起那次經驗,會更認真思考到底要不要吃這件事(通常寶寶就會乖乖爬上餐椅說:「要吃要吃!寶寶要吃飯飯。」)

偶爾使用的撇步-「越不給吃我越要吃」
當你表現出不太想給寶寶吃,為了跟媽媽作對,更正確的說法是:為了表現出「我是我」之自主權,寶寶就一口接一口搶著把午餐給吃光光,看到媽咪哇哇哇抱怨著:「啊!你怎麼把我的三明治吃光光了!」寶寶超開心,還一直說自己是小老鼠(詳查「包姆與凱羅之無聊的星期天」裡的偷吃甜甜圈的小老鼠)
當然此法只能偶爾用之,大部分時間就堅持「要吃不吃隨便你」

經驗談
經驗談1:如果寶寶當餐沒吃或吃不多,阿慈就會取消今天的點心/水果等任何正餐以外的食物,寶寶胃口就是這樣,他正餐吃不好,你還拼命補點心,那只會讓寶寶下一餐胃口繼續不好。
經驗談2:不是阿慈狠心不給寶寶吃,而是經驗中,如果只是晚一小時補給,例如10點又補給寶寶吃,還是會得到「吃兩口,然後又開始磨磨磨,你到底要不要吃啊!」此種磨到讓人抓狂的情形,所以阿慈幾次吐血得到教訓後,之後就堅持一定要到下一餐才有飯吃。

你的堅持與你的彈性
很多新手媽媽養小孩很緊張,看完所有育兒書後,這也要注意、那也要注意,老想著「所有事情要一次到位」(想當年瓜老師也是如此菜啊!),餐桌禮儀與良好的飲食習慣跟作息一樣,只要守好你的底限與原則(例如:不可玩弄食物),其餘的則是可彈性。其實養小孩是允許犯錯的,發現孩子因為你的不留心/太偷懶/沒注意而出現某項壞習慣,別緊張,不着痕跡改過來就好了。
孩子任何難更改的壞習慣都是經年累月養成的,只要父母時時注意著孩子,就算打混也不要混得太厲害,大致上都是沒問題的。

延伸閱讀
●青菜相關心機計畫:
(1)「我愛青菜,青菜愛我」總計畫:
「我愛青菜,青菜愛我」之兩歲兒不挑食心機飲食計畫(2Y3M)
(2)第一部曲-青菜臥底計畫
瓜培梅五分鐘上菜1-青菜臥底計畫之媽媽好安心營養滿點粥(2Y1M)
瓜培梅五分鐘上菜2-青菜臥底計畫之好媽媽營養三明治(2Y1M)
(3)第二部曲-青菜翻身計畫,又名請君入甕計畫
青菜底加啦!青菜翻身計畫之青菜終於撥雲見日(2Y3M27d)
(4)其他吃飯進度紀錄
吃飯的小崁站-媽咪餵!媽咪餵!媽咪餵~~~!(2Y1M-2Y4M)

寶寶自己吃飯,媽媽爽歪歪心機計畫:
1.「寶寶自己乖乖用湯匙吃飯,媽媽爽歪歪」心機計畫-湯匙使用教學(未完成)
2.寶寶吃飯進度:用筷子囉(附寶寶副食品進度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