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這些日子緊張慈研究了許多腸病毒的資料,也就一併整理出來,提供大家做參考(請叫我論文慈)。
因為無知帶來恐懼,知識才能帶給我們力量,提高打敗病毒的機率。
現在就讓(偽)腸病毒研究大師為各位做簡單的介紹與釋疑解惑:
1.哇!好可怕,醫生說寶寶得了腸病毒!怎麼辦怎麼辦?
寶寶得到腸病毒後,阿慈才知道--其實大部分腸病毒患者是很快就能痊癒的。
所以先不用太驚慌,一定要冷靜冷靜下來。
其實大多數感染者,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,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。典型症狀為口腔、手掌、腳掌出現水泡、潰瘍,可能合併發燒。病程為七至十天。
但要小心重症的個案,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小孩、男生以及家中第二個發病的小孩,這就有賴於仔細的觀察小孩子的狀況,尤其在發病後的第三天到第五天,若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持續嘔吐、肌躍型抽搐或步態不穩等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先兆徵狀,就要立即就醫。
所以只要小心照顧,注意[重症可能先兆]徵狀,腸病毒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。
2.腸病毒可怕在哪裡?
腸病毒原為年年夏季都會發生的常見流行傳染病。腸病毒為小型RNA病毒,大小僅 20-30 nm。在溫暖的天氣下非常活潑,也是導致嬰幼兒發燒常見的原因,在台灣流行季節通常是3月到11月之間,7至9月為最高峰。
而腸病毒之所以變成大家矚目的可怕疾病印象,是因為1998年夏季,台灣發生腸病毒大流行,腸病毒71型在台灣肆虐,造成78名兒童死亡,大家從此聞之色變。
腸病毒可怕之處在於感染早期,無法預測病情變化,但一旦狀況惡化,病童發展出腦幹腦炎及神經性肺水腫,往往在幾天內就死亡,即使存活下來,也常常會有後遺症。
一般的估計感染致死率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,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,99.9%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。所以得到腸病毒也不要過度驚慌與擔憂。
根據李秉穎醫師的診斷經驗來說,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,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,大約有1000~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,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,所以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;另外,病例也有地區性集中的情況,所以居住環境應該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,大部份感染者幾天後就會自然痊癒,極少數個案,特別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心包膜炎、麻痺等併發症。一般必須耽心、注意的也就是這方面的重症併發症狀,也就是腸病毒最讓人擔心害怕的地方。故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,應該要提高醒覺,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嗜睡、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與持續嘔吐等,都必須馬上就醫。
3.腸病毒發病過程與症狀:
腸病毒整個發病過程
病原進入人體與症狀發作的時間區隔,就是所謂的潛伏期,腸病毒的潛伏期在兩天至兩星期之間,平均在三到五天。潛伏期的長短和進入人體的病毒量有關,接觸的病毒量越高,其繁殖到可以產生症狀的時間就越短,發病也就越快。
病毒由口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,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,大約在第3天,病毒會進入血液造成病毒血症,並且侵犯皮膚、心臟、中樞神經等,臨床症狀往往也在此時出現。患者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產生抗體,病毒血症慢慢消失,若無併發症,即可逐漸復原。腸病毒於發病2週後,在咽喉的數量大量減少,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,不過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,持續6至8週。
腸病毒的症狀
腸病毒可引起各種症狀,輕者如近似感冒、咽峽炎、口腔潰瘍等,或皮膚長疹子、水泡,或噁心、嘔吐、拉肚子;重者會併發腦炎、肺炎、肝炎、心肌炎、胰臟炎,甚至造成死亡。腸病毒因種類不同,喜歡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,例如克沙奇A型病毒偏好侵犯皮膚和黏膜,柯沙奇B型病毒會引起心臟、肋膜、肺臟以及肝臟等許多器官的病變。
4.如何治療腸病毒?居家照顧注意事項?
居家照顧注意(1):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淹,舒緩寶寶不舒服的症狀
就像大多數的病毒感染,腸病毒沒有特效藥,是靠患者自己的免疫力去打敗病毒,故通常只能補充水分、維持電解質平衡,以及針對發生的症狀,採取對症療法。
阿慈查了很多資料,驚訝的發現原來腸病毒沒有藥醫,只能依靠寶寶的免疫力去打敗病毒。
醫生開的藥也只是幫忙紓緩寶寶不舒服的病症,換言之就是醫生只能做的是,針對患者一些症狀作表面舒緩治療,如喉嚨痛就給舒緩減少發炎的藥,發燒就給退燒藥。讓寶寶在這段自癒時間能夠有比較舒服、穩定的狀態。
(備註:對於嚴重的新生兒感染,有些專家嘗試給予免疫球蛋白,但並無證據顯示有效,並且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。另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,其作用機制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。這些藥物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,尤其是對於小孩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,所以還無法使用。)
居家照顧注意(2):補充水分
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,要讓患者多喝水多休息,補充水分是因為寶寶在發燒時會流失水分,加上生病的寶寶不愛喝水,也可能因為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導致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,久了會造成脫水的現象,而幾個月大的嬰兒,更是有可能因長期的脫水而造成休克的情況。
所以家長一定要記得鼓勵寶寶喝水,或者以果汁等其他方式幫助寶寶補充水分。
居家照顧注意(3):多休息靜養、運動反而會提高重症發生率
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運動,這一點讓阿慈覺得要特別注意。
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感冒了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。寶寶感冒時,阿慈雖然沒有讓寶寶運動,但是會盡量讓寶寶處在空氣流通的地方,並讓寶寶適度的走動,不要一直躺在床上。
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套用在腸病毒上。過去有動物實驗證明,感染了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,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,根據推測,應該是運動促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,導致病毒全身性的擴散機率增加,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,因此,讓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,是家長在照護時特別要注意的。
過去也有研究發現,感染小兒麻痺患者(註小兒痲痺也是腸病毒的一種),如果在小兒痲痺徵狀出現後三日內還去運動,會加重麻痺的症狀。所以靜靜躺著多休息才是上策。
居家照顧注意(4):注意可能產生重症併發症的先兆
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都不會太嚴重,最害怕是併發的重症。
所以爸媽照顧時一定要注意一些可能轉成重症的徵狀,根據國內對腸病毒71型嚴重病例的調查結果,致死病例在發病之初,通常沒有明顯的特殊症狀,但是卻常出現三個與腦炎有關的初期表徵,包括持續嗜睡、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(myoclonic jerks,一種好像是被電到一樣的陣發性痙攣,其表現類似幼兒受到驚嚇的動作)。無論醫師或民眾,都需要對這些現象特別提高警覺。(李秉穎,腸病毒震撼,遠流出版社)。
醫院所發的「腸病毒感染的注意事項」,條列更為清楚:
一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欠佳、手腳無力。
二、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)。
三、持續嘔吐。
四、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
只要有以上的症狀出現,就必須到大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及觀察:
居家照顧注意(5):反而是照顧者要小心感染、勤洗手
專家一再強調,若是單純性手足口症及咽峽炎,多在數日內自癒,不必擔心。而照顧者需注意,避免與患者親密接觸,另外,腸病毒在腸道中可存在6至8週,故須小心處理患者的糞便、口鼻分泌物等,處理完畢立即洗手。
居家照顧注意(6):即使退燒進入康復期,也不可掉以輕心
一般醫師大多主張退燒後即進入康復期,但阿慈搜尋到另一種說法,也提供眾親友做參考: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賴秀澤指出腸病毒的發燒症狀多呈雙峰式型態,先發燒1-2天,退燒2-3天後,再又發燒3-4天。因此,在退燒的2-3天中常被家長或醫師誤認病癒而疏於照顧,增加併發症機率。腸病毒患兒的家長應該不必慌張,要提高覺性,早期篩檢出重症傾向者,俾使獲適當處置,不擔誤治療才是要緊。
5.得到腸病毒,家裡要大消毒嗎?
這一點讓阿慈非常擔憂,一直想著家裡會不會到處都是腸病毒,這樣何時才能邀請朋友到家裡作客,或者外出遊玩而不擔心傳染給他人。
腸病毒通常是經由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腸胃道的排泄物造成傳染,故經由接觸、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,是腸病毒主要傳染方式。要密度很高或封閉的環境,比較容易傳染,故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,在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較容易發生傳染。
而患者傳染力有多久呢?
阿慈醫生的主張是:傳染力始於患者發病的前幾天,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。一般而言,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,之後就不用太擔憂。
當然也有特例,研究指出,感染後兩週內,在患者喉嚨內仍可培養出腸病毒,大便中也可持續排出腸病毒達兩三個月之久。
所以結論:除非與寶寶或跟寶寶尿布接觸,不然是不會傳染腸病毒。而寶寶生病後兩個禮拜就不會傳染腸病毒給任何人,除非那個人自願跑去幫寶寶丟尿布、換尿布。
要消毒寶寶房間嗎?
阿慈醫生的主張是腸病毒在乾燥環境下不久就會死了。可惜醫生沒有說明這個「不久」是多久?是幾天還是幾小時。
而阿慈查到的研究則指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以存活好幾天,在零下20℃的冷凍櫃裡甚至幾乎可以無限期地存活。所以只要不要把用具拿去冰起來,相信隨著寶寶的痊癒,幾天後病毒也會慢慢消失。
如果還不放心,腸病毒在加熱到攝氏56度就可輕易被殺死,其他還有紫外線照射、甲醛、酚、氯(消毒用)就能把腸病毒給殺死。小孩子的玩具及生活的空間,則用漂白水消毒,尤其是小孩子把玩具塞到嘴巴後,口水常會沾到玩具上,若口水中含有腸病毒,就可造成下一個小孩的感染。
6.得過腸病毒是不是就可以放一百個心?
答案:不是不是不是!
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,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,對於同一種病而言,不會復發。
但是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小兒麻痺也是腸病毒的一種,腸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、6型B群克沙奇病毒、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,以血清分類,可分出67種病毒,種類眾多故無法得過一次就能終身免疫,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。
7.小心是最好的腸病毒預防方法
腸病毒世界各地都有,通常在夏季、初秋流行,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,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,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。
腸病毒可以通過人類胃酸的屏障,並且進一步在人體的腸胃道繁殖,所以被定名為「腸病毒」。目前腸病毒中,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,沒有疫苗可以預防,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強免疫力,包括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及運動,勤於正確洗手、保持良好個人與居家衛生習慣,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才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。
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途徑或呼吸道傳染,因此接觸病人的糞便、口鼻分泌物、飛沫等,都有可能致病。傳染的對象大多是10歲以下孩童,特別是3歲內的幼童,主要是因為小孩子的衛生習慣通常比較差,較小的幼兒甚至抓到什麼就往嘴巴塞,特別容易受到感染,這就是為什麼個人衛生與勤洗手特別重要了,尤其是上完廁所後及吃東西前都要洗手。
特別要注意的是大人在抱嬰幼兒之前也應該洗手,因為約有一半左右的人感染後不會有症狀,尤其是大人。大人在外感染腸病毒後,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家中小朋友。
(1)時時注意個人衛生,經常正確洗手。
(2)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,不要跟疑似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。
(3)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。
(4)罹病之學童,宜請假暫勿上課,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,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。尤其感染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,更要小心。
(5)增強個人之免疫力,請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及運動.
(6)哺餵母乳,提高嬰兒抵抗力。(7)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會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,但孕婦仍須慎防感染,以免生產時影響新生兒。
資料來源:
以上資料除了醫生和育兒書的資訊外,主要參考來源如下:
1.「夏日殺手-腸病毒再起,衛署籲全民小心迎戰」,李翠鳳(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第三分局局長)
2.「腸病毒的治療」,李秉穎,腸病毒震撼,遠流出版社。
(書本簡介:http://www.ylib.com/search/ShowBook.asp?BookNo=F3005)
3. 桃園縣政府衛生局[腸病毒宣導網站]
4.其他網路上腸病毒相關網站。
延伸閱讀:
莫名奇妙中標-高深莫測的腸病毒(1Y6M12d)-含特務P醫院小花絮
(續)腸病毒後續照顧小記(1Y6M14d)
- Dec 22 Tue 2009 01:50
阿慈研究筆記:關於腸病毒這件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